学院师生应邀参加“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社会发展学院发布时间:2019-11-14浏览次数:223

20191026-27日,由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厉才茂,副秘书长李耘,陕西省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兰孟偃,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陕西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白宽犁,残疾人社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沛教授,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牟民生,西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集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陕西科技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学者,基层残联工作人员、助残服务机构工作者共8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南京大学周沛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并介绍与会嘉宾。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李耘致辞,她肯定了陕西省在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并期待专家学者们积极为残疾人事业“十四五”规划出谋划策,以克服当前残疾人事业发展存在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推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陕西省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兰孟偃介绍了陕西省残疾人事业在教育、社会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成就,并表明省残联致力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搭建平台的立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陕西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白宽犁表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致力于挖掘陕西省本土残疾人事业发展模式,以贡献陕西智慧、陕西方案。最后,南京大学周沛教授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2019年以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专业委员会努力克服困难,打造出“有团队”“有项目”“有研究”的“三有”学术团体。周沛教授强调,专家学者、残联工作人员、助残服务工作者应相互支撑,构筑研究网络,促进研究信息共享与研究成果分享。

在主旨发言环节,河海大学李静教授基于“可行能力”视角,提出了农村残疾人扶贫方略之一——“精准就业”,其认为残疾人“精准就业”路径主要体现在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和方式精准三个方面。慧灵智障人士服务集团前副总裁张丽宏认为助残社会组织发展存在不平衡、不专业以及能力不足等问题,强调应该加强助残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重视能力建设类机构的培育和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杨红娟研究员通过实证调研分析残疾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差异性,提出了残疾人养老的原则和路径。西安弘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庞文君以讲故事的形式,阐述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集美大学姚进忠副教授基于“复原力”视角,比较不同残疾家庭的复原力特征,并基于此设计社会工作复原服务方案,从而构建残疾人家庭的复原力培育体系。

26日下午和27日上午,与会者围绕“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助残社会组织与社会服务”“残疾人社会政策与社会支持”以及“残疾人工作实践与反思”四个专题展开研讨。陕西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江波、南京邮电大学梁德友教授、西北大学许琳教授、河海大学李静教授分别主持与点评。20多位专家学者或基层助残工作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全体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其中,来自西华大学王磊副教授带领MSW研究生潘婷和张雅茹分享的《认证制度背景下工作整合社会企业的机制体系与运作机制研究》一篇文章,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认可与称赞。文章从社会企业的萌芽到发展,国内外社会企业分类及重点突出我国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的模式及运作特点,以成都某社会企业为案例研究,以社会企业一种全新的制度来助力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企业自身创立与发展、业务选择、运作体系、价值体现等等多方位来解读社会企业,最后也总结了认证制度背景下的我国整合工作型社会企业:优势、困境和出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应优化残疾人社会政策,孵化助残社会组织,重视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以推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以多视角、全方位的对话,从宏观的残疾人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微观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两层面深入研讨了新时代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aidu
sogou